【穷形尽相出处于哪里】“穷形尽相”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细致、逼真,甚至到了极致的程度。那么,“穷形尽相”这个成语究竟出自哪里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详细的总结。
一、成语出处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穷形尽相 |
出处 | 《晋书·顾恺之传》 |
原文出处 | “每画人面,新意奇出,虽未尽善,亦足穷形尽相。” |
意思 | 形容描绘或模仿得非常细致、逼真,达到极致。 |
用法 | 多用于文学、艺术领域,表示对事物的描写或表现极为细腻。 |
二、详细解析
“穷形尽相”最早出现在《晋书·顾恺之传》中,指的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在绘画时的技艺高超,他所画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能够将人物的外貌和神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他的作品未必完美,但已经达到了“穷形尽相”的境界。
“穷”在这里的意思是“极尽”,“形”指人的形体,“相”指人的相貌或神态。合起来就是“把人的形体和相貌都描绘得极其细致、真实”。
三、现代用法与延伸
在现代汉语中,“穷形尽相”多用于形容描写、刻画或模仿得非常到位,不仅限于绘画,也可以用于文学、影视、表演等领域。例如:
- 小说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穷形尽相”;
- 演员对角色的演绎“穷形尽相”;
- 艺术作品中对细节的刻画“穷形尽相”。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穷形尽相”的关系 |
栩栩如生 | 描写生动,仿佛活的一样 | 与“穷形尽相”有相似之处,但更强调动态感 |
绘声绘色 | 描写生动,有声有色 | 强调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
入木三分 | 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 | 更侧重于技巧,而非形象描写 |
五、结语
“穷形尽相”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绘画艺术,经过历史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表达方式,用来形容对事物的细致描绘或模仿。了解它的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表达中更加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总结:
“穷形尽相”出自《晋书·顾恺之传》,原意是指绘画技艺高超,能将人物形象描绘得极为逼真。现多用于形容描写或模仿的细致入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语言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