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乡僻壤的词语解释】“穷乡僻壤”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的乡村地区。这个词不仅具有地理上的含义,还带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色彩,常被用来形容人或地方的落后与封闭。
一、词语解释
词义:
“穷乡僻壤”指的是偏远、贫穷、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的乡村地区。其中,“穷乡”指贫困的乡村,“僻壤”指偏僻的土地。
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如《明史·王守仁传》:“其地多山林,民贫而俗朴,号为穷乡僻壤。”后来逐渐成为常用成语,广泛用于描述边远地区的社会状况。
用法:
通常作定语使用,也可作主语或宾语,用于形容人或地方的落后与偏远。
感情色彩:
带有贬义,有时也用于强调环境艰苦,但更多是表达对落后地区的批评或同情。
二、词语解析表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穷乡僻壤 |
拼音 | qióng xiāng pì rǎng |
词性 | 名词/形容词(作定语) |
出处 | 《明史·王守仁传》等古籍 |
释义 | 指偏远、贫穷、交通不便的乡村地区 |
近义词 | 偏远山区、荒凉之地、闭塞乡村 |
反义词 | 富庶之地、繁华都市、发达地区 |
使用场景 | 描述地理位置、社会状况、文化发展水平 |
情感色彩 | 贬义(有时含同情) |
常见搭配 | “生活在穷乡僻壤”、“穷乡僻壤的孩子” |
三、总结
“穷乡僻壤”作为一个传统成语,不仅表达了地理上的偏远和经济上的落后,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在现代语境中,它既可以是对某些地区现状的客观描述,也可以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其褒贬,避免过度标签化。
通过了解这一词语的来源、用法及情感色彩,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它,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