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中国古代流传甚广的一个典故,出自《史记·大禹本纪》,讲述的是大禹治水期间,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前都没有进去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大禹以天下为己任、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后世推崇的典范。
一、典故总结
出处:《史记·大禹本纪》
人物:大禹
事件:大禹治水期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因治水任务繁重,始终没有回家。
精神内涵: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坚持不懈、敬业奉献。
影响:成为中华文化中“责任与担当”的象征,常被用来赞扬那些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人。
二、典故内容表格
项目 | 内容 |
典故名称 | 三过家门而不入 |
出处 | 《史记·大禹本纪》 |
主要人物 | 大禹 |
故事背景 | 大禹治水时期,长期在外奔波 |
故事内容 | 大禹三次经过家门,都因公务繁忙未进家门 |
家人情况 | 妻子和孩子在家中等待,但他选择继续治水 |
精神意义 | 公而忘私、以国事为重、敬业奉献 |
后世影响 | 成为中华文化中“责任感”的象征 |
常见用法 | 用于赞扬那些为了工作或公共事务而牺牲家庭时间的人 |
三、延伸思考
“三过家门而不入”不仅是对大禹个人品德的赞美,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公义”与“责任”的高度重视。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重要任务时,应有坚定的意志和无私的态度。当然,也不应忽视家庭的重要性,如何在责任与亲情之间找到平衡,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通过这一典故,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先贤的高尚情操,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践行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