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浪形骸什么意思】“放浪形骸”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的行为自由、不拘小节,甚至有些放纵。这个成语在现代使用中,有时带有褒义,有时则带有贬义,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来判断。
一、成语释义总结
词语 | 放浪形骸 |
拼音 | fàng làng xíng hái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导性宽厚,少有令名,与弟洽俱知名,而导尤清约,未尝以形骸为事。” |
本义 | 形骸:指人的身体或形体。放浪形骸:指放纵自己的身体,不受拘束,行为自由、不羁。 |
引申义 | 1. 行为放纵,不守规矩; 2. 不受世俗礼法束缚,活得洒脱自在。 |
常用场景 | 描述人性格豪放、不拘小节,或批评人行为不检点。 |
情感色彩 | 可褒可贬,视语境而定。 |
二、详细解释
“放浪形骸”最早出自《晋书·王导传》,原意是形容一个人不拘泥于外在形式,生活随性。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更广泛的概念,既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性格豪放、不拘小节,也可以用来批评一个人行为放纵、不守规矩。
在文学作品中,“放浪形骸”常用来描绘那些追求个性、不愿被世俗束缚的人物形象。例如,古代文人常以“放浪形骸”自喻,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但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也常被用来批评某些人缺乏自我约束,行为过于随意,甚至影响到他人。
三、使用示例
句子 | 说明 |
他一生放浪形骸,不拘礼法,成为当时文坛的异类。 | 褒义,强调其自由洒脱的性格。 |
这个年轻人整天游手好闲,放浪形骸,令人担忧。 | 贬义,批评其行为不检点。 |
四、注意事项
- “放浪形骸”虽然字面看起来有些负面,但实际使用时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其褒贬。
- 在正式场合中,建议谨慎使用,以免引起误解。
-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描写,口语中较少使用。
总结
“放浪形骸”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既可以形容人性格洒脱、不拘一格,也可以批评人行为放纵、不守规矩。理解其含义时,应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