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尾的别名】在中药学中,许多药材都有多个名称,这些名称可能来源于地方俗名、历史文献记载或药用部位的不同。其中,“归尾”作为当归的根部末端部分,也拥有多个别名。了解这些别名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归尾的药用价值和传统用途。
一、归尾的概述
归尾是中药材“当归”的一部分,通常指当归根部的末端部分。与“归头”(根头部)和“归身”(根的中部)相比,归尾质地较细,颜色偏深,药性较为温和,常用于活血调经、润肠通便等功效。
二、归尾的常见别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归尾”别名及其来源说明:
别名 | 来源/含义 | 备注 |
尾归 | 指当归根部的末端部分 | 俗称“归尾”,多见于民间 |
血尾 | 强调其活血作用 | 在中医典籍中偶有提及 |
马尾归 | 因其形状细长如马尾而得名 | 地方称谓,非正式名称 |
粗尾 | 指归尾较粗的部分 | 有时与“细尾”相对使用 |
副归 | 与“主归”(归头)相对 | 用于区分不同部位的药效 |
药尾 | 指当归根部的末梢部分 | 非正式名称,多见于药农之间 |
节尾 | 指归尾带有节状结构的部分 | 与“节”有关的描述 |
活血尾 | 强调其活血功能 | 用于说明药效特点 |
三、总结
归尾作为当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还拥有多种别名,反映了其在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和认知方式。了解这些别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归尾的药用价值,并在实际应用中做出更准确的选择。
通过表格形式的整理,可以清晰地看到归尾的别名及其背后的含义,为中医药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