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舞之鹤原文】“不舞之鹤”出自《世说新语·容止》,是古代文人用来形容一种独特气质和风度的比喻。原句为:“王右军(王羲之)见林公(支遁),叹曰:‘吾意气,常自谓过之;今见此君,乃觉己之不及也。’林公曰:‘吾本无心,何所愧?’于是王右军遂作《兰亭序》。”
不过,“不舞之鹤”这一说法更常见于后世对王羲之的赞美中,意指他虽才华横溢,却并不张扬,如一只不跳舞的鹤,静默而高雅。这种形象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那些有才而不炫耀、低调内敛的人。
“不舞之鹤”源自古代文人对王羲之的赞誉,形容其才华出众却不张扬,如同一只不跳舞的鹤,显得高雅而沉稳。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个人修养与气质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追求“内敛之美”的审美倾向。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世说新语·容止》 |
原文 | “王右军见林公,叹曰:‘吾意气,常自谓过之;今见此君,乃觉己之不及也。’林公曰:‘吾本无心,何所愧?’” |
典故含义 | 形容才华出众但不张扬,如不跳舞的鹤,低调而高雅 |
人物 | 王羲之(王右军)、林公(支遁) |
文化背景 | 古代士人注重内在修养与外在风度的统一 |
后世影响 | 成为形容谦逊、有才而不炫的象征 |
意义 | 强调“内秀”胜于“外显”,体现传统文人精神 |
通过“不舞之鹤”这一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化中对“含蓄美”的推崇,以及对人格修养的高度评价。它不仅是文学中的一个意象,更是中华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价值观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