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文】《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其中记载了许多经典的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便是其中一方,主要用于治疗少阴病兼有表证的情况。以下是对“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文”的总结与整理。
一、原文出处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原文如下:
>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少阴病刚开始发作时,患者却出现发热的症状,而脉象沉迟,这说明体内阳气不足,但外邪尚未完全入里,此时应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温阳解表。
二、组成药物及用量(按原方)
药物名称 | 用量(古代剂量) | 功效 |
麻黄 | 三两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附子 | 一枚(炮) | 回阳救逆,温肾助阳 |
细辛 | 二两 | 散寒止痛,通窍发汗 |
注:古方中“两”为古代计量单位,1两≈13.3克,实际应用中需根据现代剂量换算调整。
三、方义解析
-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散寒,针对外感风寒之邪。
- 附子:大热之品,能温肾阳、扶正祛寒,针对少阴病的阳虚体质。
- 细辛:辛温通窍,助麻黄发汗,兼能散寒止痛,增强整体温阳解表之力。
三药合用,共奏温阳解表之功,适用于少阴病兼有表证的病症,如恶寒、发热、无汗、脉沉等。
四、适应症与禁忌
适应症 | 禁忌 |
少阴病初起,发热,脉沉 | 阴虚火旺者禁用 |
外感风寒,阳气不足 | 阳盛或实热证不宜使用 |
恶寒、无汗、四肢厥冷 | 体虚者慎用 |
五、现代临床应用
在现代中医实践中,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于治疗以下病症:
- 慢性支气管炎伴寒咳
- 风湿性关节炎属寒湿型
- 偏头痛属寒凝经络者
- 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寒凝者
六、小结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中一个重要的温阳解表方剂,适用于少阴病兼有表证的患者。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当,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灵活运用,避免误用。
方剂名称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出处 |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主治 | 少阴病兼表证 |
功效 | 温阳解表 |
组成 | 麻黄、附子、细辛 |
适应症 | 恶寒、发热、脉沉 |
禁忌 | 阴虚火旺、实热证禁用 |
通过以上内容的整理,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来源、组成、功效及适用范围,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