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魍魉什么意思】“魍魉”是一个汉语词汇,常出现在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或文学作品中。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些神秘、诡异的鬼怪或妖物,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以下是对“魍魉”一词的详细解释和总结。
一、基本含义
项目 | 内容 |
词性 | 名词 |
拼音 | wǎng liǎng |
字义 | 原指山林中的精怪,后引申为邪恶、诡谲的事物或人 |
出处 | 《楚辞》《山海经》等古籍 |
二、来源与演变
“魍魉”最早见于《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虽未直接提及“魍魉”,但其意象与山中精怪相近。
在《山海经》中,也有类似“魍魉”的描述,如“有兽状如牛,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火,名曰‘罔象’”,虽不完全相同,但可见古人对山林异物的想象。
三、文化象征
方面 | 解释 |
神话传说 | 魍魉常被认为是山林间的精怪,有时是自然力量的化身,有时则是作祟之物 |
文学作品 | 在古代诗词、小说中,“魍魉”多用于渲染神秘氛围或比喻阴险之人 |
现代用法 | 有时也用来形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或虚伪的人 |
四、常见用法举例
- 古文例句:
“山中多魍魉,夜半常闻人语。”(出自某古文)
- 现代用法:
“他这个人做事鬼鬼祟祟,简直像魍魉一样。”
五、总结
“魍魉”一词源于古代神话,最初指山林中的精怪,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既可以指代神秘的妖物,也可以用来比喻阴险、狡诈之人。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它常常带有贬义或神秘色彩。
项目 | 内容 |
含义 | 山林中的精怪或邪祟之物 |
用法 | 多用于文学、神话或比喻 |
象征 | 阴险、诡谲、神秘 |
来源 | 古代文献如《楚辞》《山海经》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魍魉”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古人对自然与人性的复杂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