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瑜出自诗经哪一句】《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其中,“瑾瑜”一词在古代常用来比喻美玉,象征品德高尚、才华出众之人。许多读者在阅读《诗经》时,可能会对“瑾瑜”一词的出处产生疑问:它究竟出自《诗经》哪一句?
下面将通过与表格的形式,为大家清晰展示“瑾瑜”在《诗经》中的出处。
一、
“瑾瑜”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鹤鸣》中,原句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虽然“瑾瑜”并未直接出现在这一句中,但“玉”字在《诗经》中频繁出现,且“瑾”和“瑜”均为美玉的代称,常被用于形容贤人或美好事物。
实际上,在《诗经》中,“瑾”和“瑜”分别出现在不同的篇章中:
- “瑾”见于《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昊天不佣,降此鞠凶。……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注:此处“瑾”未直接出现,但“玉”意贯穿全文)
- “瑜”则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注:此句亦无“瑜”,但“玉”的意象广泛存在)
因此,严格来说,“瑾瑜”作为一个词语,并未在《诗经》中直接出现。但在《诗经》中,“瑾”和“瑜”分别以“玉”的形式出现,象征美好的品德与人格。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出处 | 原文句子 | 解释 |
瑾 | 《诗经·大雅·抑》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瑾”为美玉,象征品德高洁 |
瑜 | 《诗经·大雅·文王》 |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 “瑜”为玉光,象征光辉美德 |
瑾瑜 | 无直接出处 | —— | 未在《诗经》中出现,多为后世组合使用 |
三、结语
“瑾瑜”虽未在《诗经》中以完整词语出现,但其含义深深植根于《诗经》的文化语境之中。通过对《诗经》中“玉”的意象分析,我们可以理解“瑾瑜”所代表的高尚品格与精神追求。因此,若想了解“瑾瑜”的文化渊源,不妨从《诗经》中“玉”的象征意义入手,深入体会古人对美好品质的赞美与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