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不仁意思介绍】“麻木不仁”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缺乏敏感或反应迟钝,尤其是在情感或道德层面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的状态。这个成语不仅用于描述身体上的感觉迟钝,也常用于比喻心理或情感上的冷漠。
以下是关于“麻木不仁”的详细解释和相关信息: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麻木不仁 |
拼音 | má mù bù rén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夫民之疲困,而上不知,是谓‘麻木不仁’。” |
含义 | 原指肢体失去知觉,后引申为对事物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或道德感。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他人或自我反思,表示对某种现象或行为的冷漠态度。 |
二、成语用法与例句
用法 | 例句 |
形容人情感冷漠 | 他对别人的苦难视而不见,真是麻木不仁。 |
批评社会现象 | 在一些地方,人们对不公现象表现得麻木不仁。 |
自我反省 | 我发现自己在面对问题时有时也会变得麻木不仁。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冷漠无情、无动于衷、心如铁石 |
反义词 | 感同身受、热心肠、富有同情心 |
四、使用注意事项
1. 语境选择: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
2. 语气较重:带有较强的批评意味,不宜随意用于日常对话中。
3. 避免滥用:若频繁使用,可能让人觉得说话者过于严厉或情绪化。
五、总结
“麻木不仁”是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成语,既可用于描述生理状态,也可用于表达心理和道德层面的冷漠。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以确保表达准确且得体。了解并恰当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