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蘼是什么意思】“荼蘼”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词语,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它不仅是一种植物的名字,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以下是对“荼蘼”一词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基本含义
“荼蘼”是一种植物,属于蔷薇科,学名 Rosa banksiae,又称“野蔷薇”。其花朵洁白或淡粉,香气浓郁,常在春末夏初开放,花期较短,因此也被称为“花中最后的美人”。
二、文化象征
1. 花期短暂,象征离别与结束
荼蘼花开在春天的末尾,意味着花期将尽,常被用来比喻美好事物的消逝或人生的终点。
2. 爱情与遗憾
在古诗词中,“荼蘼”常与爱情相关,表达一种无奈、失落或未尽的情感。
3. 高洁与孤傲
因其洁白无瑕的花朵,也被视为高洁、清高的象征。
三、常见用法与出处
诗词/出处 | 作者 | 内容 | 说明 |
《红楼梦》 | 曹雪芹 | “开到荼蘼花事了” | 表示繁华落幕,暗示人物命运的转折 |
《诗经·小雅》 | 佚名 |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 虽非直接提及“荼蘼”,但有类似意象 |
《全唐诗》 | 李商隐 | “一树繁花,满地落英,如梦如幻。” | 常用于描写春末景象 |
四、现代使用
如今,“荼蘼”多用于文学作品、诗歌创作或文艺类文章中,作为情感表达的一种载体。它不仅代表一种植物,更承载着人们对时光流逝、情感变迁的感悟。
五、总结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含义 | 一种蔷薇科植物,花期短,象征离别与结束 |
文化意义 | 爱情、遗憾、高洁、孤傲 |
出现频率 | 古诗词中较多,现代较少使用 |
象征对象 | 春末、人生终点、情感终结 |
常见用途 | 文学、诗歌、艺术创作 |
情感色彩 | 悲凉、哀婉、唯美 |
综上所述,“荼蘼”不仅仅是一种花,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美感与哲思的词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