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人物是谁】“乐不思蜀”是一个源自三国时期的历史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安于现状、沉迷于眼前的快乐,而不思进取或怀念过去的故乡。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就是刘禅。
一、
“乐不思蜀”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讲述的是蜀汉末代皇帝刘禅在蜀国灭亡后被带到魏国都城洛阳,面对司马昭的试探时,表现出对新生活的满足,甚至表示“此间乐,不思蜀”。这一行为被后人用来讽刺那些安于现状、缺乏远大志向的人。
虽然刘禅在历史上并非毫无作为,但他在位期间因宠信宦官、听信谗言,导致朝政腐败,最终未能守住蜀汉江山。因此,“乐不思蜀”更多地被用来批评他的软弱与无能。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乐不思蜀 |
出处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
人物 | 刘禅(蜀汉后主) |
背景 | 蜀汉灭亡后,刘禅被俘至魏国洛阳 |
典故内容 | 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地,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
含义 | 比喻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怀念故土 |
历史评价 | 多用于批评其软弱无能,缺乏责任感 |
现代用法 | 常用来形容人沉迷于当前生活,忘却过去或理想 |
三、结语
“乐不思蜀”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人们对人生选择和价值观的思考。刘禅的故事提醒我们,安逸的生活固然令人向往,但若缺乏目标与追求,可能会失去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