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的意思是什么】“兀”是一个汉字,读音为 wù。在汉语中,“兀”字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常见于古文、诗词或特定语境中。以下是对“兀”字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基本含义
含义 | 解释 | 示例 |
1. 高耸的样子 | 形容山峰高大、突出 | “孤峰兀立” |
2. 突然 | 表示突然发生的事情 | “兀然起身” |
3. 无 | 表示没有、不 | “兀自”(独自) |
4. 古代官职名 | 在古代,“兀”曾作为官职名称出现 | (较少使用) |
二、词义延伸
- 兀自:表示“独自、自己”,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独自做某事。例如:“他兀自坐在角落里。”
- 兀然:形容突然、猛然。例如:“他兀然站起,吓了大家一跳。”
- 兀坐:指独自坐着,常带有沉思或孤独的意味。
三、常见用法举例
词语 | 含义 | 例句 |
孤峰兀立 | 山峰高耸独立 | 那座山峰孤峰兀立,气势非凡。 |
兀自 | 自己、独自 | 她兀自走在小路上,神情落寞。 |
兀然 | 突然 | 他兀然开口,让人措手不及。 |
兀坐 | 独自坐着 | 他在窗前兀坐良久,若有所思。 |
四、总结
“兀”是一个多义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古文、诗词或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其主要含义包括:
- 表示高耸、突兀;
- 表示“独自”、“忽然”;
- 在某些情况下,可作“无”的意思。
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具体含义。了解“兀”的不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和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
如需进一步探讨“兀”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结合相关典籍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