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訣》乃古聖先賢所傳,為修心養性之大道。其文簡潔樸實,卻蘊藏無窮智慧,歷代修行者皆以此為鑑,內觀自省,以達身心和諧之境。
一、清心為本
心若澄明,萬慮自消。凡塵擾動,皆因妄念生起。故當靜坐凝神,觀照內心,不隨外境遷移。心靜則氣順,氣順則神安,此乃修道之初基。
二、去欲守真
人之煩惱,多因貪戀外物。名利聲色,皆是虛幻。若能淡泊無求,守其本真,則內心自得自在。欲念不生,則心無罣礙,方能與道相合。
三、靜以養德
靜非寂滅,乃內在之清明。於靜中觀己過,察己心,方可積德修身。日日自省,年年進步,德行漸成,自然與天地同氣。
四、和而不同
處世之道,在於調和。與人相處,不爭不執,順其自然。內心平和,外境亦安。此乃清心之效,亦為處世之妙。
五、無為而治
道法自然,不強為之。凡事順其勢而行,不急不躁,方能事半功倍。無為非懶惰,而是知機而行,順時而動。
六、明理悟道
學問之道,在於明理。讀書閱經,非為記憶,而在體會。理通則心開,心開則道顯。此乃修心之要訣也。
七、內外兼修
修心不止於內,亦需修德於外。言行一致,表裡如一,方能感化他人,影響世風。內有德,外有行,則道自成。
八、持之以恆
修行非一日之功,貴在堅持。每日修習,不間斷,不鬆懈,方能積小成大,終至圓滿。
九、順應自然
人生如流水,當順其自然。不強求,不抗拒,任運而行。心無牽掛,則無煩惱;身無執著,則得自在。
十、返璞歸真
最終之境,乃是返璞歸真。回歸本源,去除一切虛飾,與天地合一,與萬物共存。此乃清心之極致,亦為修行之終極目標。
《清心訣》雖短,然意深遠。讀之者,當細思其義,實踐於行。唯有內心清淨,方能見天地之廣,悟人生之真。願世人皆能修心養性,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