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武则天究竟是在位21年还是15年】关于武则天在位时间的争议,一直是史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其统治时期充满政治斗争与权力更迭。然而,关于她实际执政的时间长度,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她在位21年,另一种则认为是15年。究竟是怎么回事?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史料记载和学术观点出发,进行简要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两者的差异。
一、历史背景简介
武则天(624—705),原名武曌,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建立武周政权,定都洛阳。她于690年称帝,至705年退位,传位于太子李显,恢复唐朝国号。她执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但也因酷吏政治和权力斗争而备受争议。
二、为何会有“21年”和“15年”的说法?
1. “21年”说的来源
这一说法主要依据的是她从690年称帝到705年退位的整个时间段,共计15年。但若将她作为皇后及摄政时期的执政时间算入,即从660年(高宗病重,她开始参与朝政)至705年退位,总时长约为45年。但有人误将“武周”政权的15年与她实际掌权的21年混淆。
实际上,武则天在称帝前已长期掌握实权,尤其是从660年起,她逐步掌控朝政,直到705年被逼退位。因此,如果按她真正掌握实权的时间计算,大约是21年。
2. “15年”说的来源
“15年”是指她作为皇帝(武周)的在位时间,即从690年称帝到705年退位,共15年。这是官方史书(如《旧唐书》《新唐书》)中较为明确的记载,也是大多数现代学者采用的说法。
三、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目前,多数历史学者倾向于认为,武则天作为皇帝在位时间为15年,即从690年至705年。而“21年”更多是考虑到她从660年起就开始参与并主导朝政,直至退位,这段时间约21年。
不过,由于“在位”一词通常指正式称帝后的执政时间,因此“15年”更为准确。
四、总结与对比表
项目 | 21年说 | 15年说 |
时间范围 | 660年—705年(从摄政到退位) | 690年—705年(称帝后执政) |
依据 | 武则天长期掌握实权,从660年开始 | 正式称帝后至退位,共15年 |
学术观点 | 部分学者支持,强调其实际影响力 | 多数学者支持,基于官方记载 |
常见用法 | 在研究其政治影响时使用 | 在介绍其皇帝身份时常用 |
五、结语
综上所述,武则天作为皇帝的在位时间应为15年,即从690年称帝到705年退位。而“21年”则是考虑了她从660年起长期参与朝政的实际执政时间。两种说法各有依据,但在正式历史叙述中,“15年”更为准确和广泛接受。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