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万里觅封侯结局】“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这是陆游《诉衷情》中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年轻时立志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然而,现实却与理想相悖,最终“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成为他一生的遗憾。本文将对“当年万里觅封侯”这一诗句及其背后的含义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梳理其背景、情感与历史意义。
一、
“当年万里觅封侯”出自南宋词人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整首词抒发了作者对早年壮志未酬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描绘了诗人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以及后来因战事失利、朝廷妥协而无法实现抱负的无奈与悲凉。
陆游一生以恢复中原、收复失地为己任,但始终未能如愿。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也反映了南宋时期士人阶层的普遍心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二、关键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南宋词人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
创作背景 | 陆游晚年所作,反映其对早年志向的追忆与现实的不满 |
主要情感 | 爱国情怀、壮志未酬、人生无常、历史遗憾 |
主题思想 | 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表达个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痛苦 |
历史意义 | 体现南宋士人的精神风貌,展现文人对国家统一的执着追求 |
艺术特色 | 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对比强烈(昔日豪情 vs 当下落寞) |
代表句子 |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三、结语
“当年万里觅封侯”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理想与信念,也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历史缩影。陆游虽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他那份赤诚的爱国之心,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人。正如他在诗中所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种深切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中永不褪色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