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全部】《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其内容涵盖战争策略、心理战术、攻防技巧等多个方面,是古代军事智慧的结晶。全书共分为六套计谋,每套包含六计,共计三十六计。这些计策不仅适用于战场,也广泛应用于政治、商业、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
以下是对“三十六计全部”的总结与归纳,以文字加表格的形式呈现,便于读者快速了解和掌握。
一、总述
《三十六计》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见于明代的《孙子兵法》注释本中,但具体作者不详。它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揭示了在复杂局势中如何运用智慧取胜。三十六计不仅是军事战略,更是处世哲学的体现。
二、三十六计分类一览表
序号 | 计名 | 类别 | 简要解释 |
1 | 走为上计 | 避敌之计 | 在无法正面抗衡时,选择撤退以保存实力,伺机再战。 |
2 | 围魏救赵 | 攻敌之计 | 不直接救援被围困者,而是攻击敌人后方或其重要目标,迫使敌军撤退。 |
3 | 借刀杀人 | 用敌之计 | 利用他人之力去打击敌人,自己不直接出面,避免自身受损。 |
4 | 以逸待劳 | 守势之计 | 保持己方体力,等待敌人疲惫后再出击,以弱胜强。 |
5 | 声东击西 | 迷敌之计 | 通过虚假动作迷惑敌人,使其注意力转移,从而实施真正的攻击。 |
6 | 围城打援 | 战略之计 | 包围敌方城市,诱使敌方派出援军,然后将其歼灭。 |
7 | 趁火打劫 | 劫敌之计 | 在敌人混乱或虚弱时,趁机进攻,扩大战果。 |
8 | 暗度陈仓 | 虚实之计 | 表面上做出某种行动,实际上另有企图,迷惑敌人。 |
9 | 笑里藏刀 | 诈敌之计 | 表面友好,实则暗藏杀机,麻痹敌人。 |
10 | 无中生有 | 造势之计 | 在没有实际依据的情况下制造假象,误导敌人。 |
11 | 金蝉脱壳 | 脱身之计 | 用假象迷惑敌人,使自己摆脱困境,迅速撤离。 |
12 | 欲擒故纵 | 控制之计 | 先放松控制,让敌人得意忘形,再一举擒获。 |
13 | 抛砖引玉 | 引敌之计 | 用小利引诱敌人,使其暴露弱点。 |
14 | 瞒天过海 | 隐蔽之计 | 通过伪装和欺骗,掩盖真实意图,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
15 | 假道伐虢 | 间接之计 | 借道他国,实现对第三方的攻击,达到目的。 |
16 | 借尸还魂 | 复兴之计 | 借助旧势力或资源重新崛起,恢复影响力。 |
17 | 调虎离山 | 诱敌之计 | 将敌人从有利位置引开,使其失去优势。 |
18 | 欲盖弥彰 | 反证之计 | 想掩盖真相,反而更加暴露。 |
19 | 声言击东 | 骗敌之计 | 明说攻击某地,实则另有所图。 |
20 | 空城计 | 骗敌之计 | 在兵力空虚时,故意表现出强大的样子,吓退敌人。 |
21 | 苦肉计 | 诈敌之计 | 自残以骗取敌人的信任,进而实施反间。 |
22 | 连环计 | 连续之计 | 设计多步计划,层层推进,最终达成目标。 |
23 | 走为上计 | 避敌之计 | 再次出现,强调在劣势情况下撤退的重要性。 |
24 | 美人计 | 诱敌之计 | 利用美色引诱敌人,使其丧失判断力。 |
25 | 空中楼阁 | 假象之计 | 构建虚假的胜利景象,使敌人误判形势。 |
26 | 反客为主 | 反制之计 | 在敌方占据主动时,转守为攻,掌控局势。 |
27 | 顺手牵羊 | 乘势之计 | 在敌人忙乱之际,趁机夺取利益。 |
28 | 釜底抽薪 | 根源之计 | 直接攻击敌人根本,使其失去继续战斗的能力。 |
29 | 浑水摸鱼 | 乘乱之计 | 在混乱中获取利益,避免正面冲突。 |
30 | 指桑骂槐 | 间接之计 | 借题发挥,表面上批评某人,实则针对另一人。 |
31 | 假戏真做 | 伪装之计 | 表面演戏,实则执行真实计划,让敌人产生错觉。 |
32 | 偷梁换柱 | 混淆之计 | 更换关键要素,使敌人难以识别真实情况。 |
33 | 以彼之道 | 对抗之计 | 借用敌人的方法来对付敌人,达到以智取胜的目的。 |
34 | 远交近攻 | 战略之计 | 与远方国家结盟,集中力量攻击邻近国家。 |
35 | 闭门羹 | 防御之计 | 通过封锁、隔离等方式阻止敌人进入,保护己方安全。 |
36 | 走为上计 | 避敌之计 | 最终再次强调撤退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劣势时应灵活应对。 |
三、总结
《三十六计》不仅是古代战争的智慧结晶,更是一种面对复杂局面时的思维方式。它强调“智取”而非“力敌”,主张在不同情境下采取不同的策略,灵活应变。无论是历史上的战役,还是现代生活中的竞争与合作,三十六计都能提供宝贵的启示。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计的核心思想及其适用场景,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些古老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