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文言文翻译】“白马非马”是战国时期著名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这一命题表面上看似荒谬,实则蕴含深刻的逻辑思辨,对中国古代哲学和逻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原文与翻译
原文 | 翻译 |
白马非马 | 白马不是马 |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 “马”是用来指代形状的,“白”是用来指代颜色的。 |
今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马者,非马也。 | 现在有一匹白马,不能说没有马;但如果说它不是马,那它就不是马。 |
白马者,非马也。 | 白马,不是马。 |
二、
“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核心在于对“名”与“实”的区分。公孙龙认为,“马”是一个泛称,指的是所有具有“马”这个属性的动物,而“白马”则是具有特定颜色(白色)的“马”。因此,从逻辑上讲,“白马”并不等同于“马”,因为“白马”包含了额外的属性——颜色。
这一观点引发了后世广泛的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对语言逻辑的深刻剖析,也有人认为这是诡辩之术,故意混淆概念以达到辩论目的。
三、逻辑分析
观点 | 内容 |
公孙龙的观点 | 强调“名”与“实”的区别,认为“白马”与“马”是不同层次的概念 |
后世争议 | 有人支持其逻辑严密性,也有人批评其脱离实际 |
哲学意义 | 开启了中国哲学中关于“名实之辩”的探讨 |
四、结论
“白马非马”虽看似简单,却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语言、逻辑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一道逻辑谜题,更是一种思想实验,引导人们反思概念的边界与语言的局限性。尽管其结论可能引起争议,但它无疑为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