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弄巧成拙意思】“弄巧成拙”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原本想要巧妙地处理某件事,结果却因为方法不当或考虑不周,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本想做好事,却因操作不当而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
一、词语释义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出处 |
弄巧成拙 | nòng qiǎo chéng zhuō | 原本想耍聪明,结果反而坏了事。 | 《宋史·刘温叟传》 |
二、词语用法
- 结构:动宾+动宾
- 感情色彩:贬义
-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因主观意图良好但执行方式不当而导致的负面结果。
- 近义词: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 反义词:一举两得、如愿以偿
三、常见误用
在日常使用中,“弄巧成拙”有时会被误用为“故意做错事”,但实际上它强调的是“无意中搞砸”。例如:
- 正确用法:他本想帮忙,结果却弄巧成拙,把文件弄丢了。
- 错误用法:他故意破坏系统,这叫弄巧成拙。(错误在于“故意”与成语含义不符)
四、语境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工作场合 | 他想用新方法提高效率,结果反而耽误了进度,真是弄巧成拙。 |
学习生活 | 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结果答错很多题,简直是弄巧成拙。 |
日常交流 | 她想逗朋友开心,却说了不该说的话,弄得气氛尴尬,真叫弄巧成拙。 |
五、总结
“弄巧成拙”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提醒我们在做事时要深思熟虑,避免因一时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它不仅是对行为的评价,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的心理变化和经验教训。
通过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准确、生动,也能在实际生活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