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薮而田的意思是什么】“焚薮而田”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宋,宋人请降,楚人弗许。于是,楚子曰:‘吾闻之也,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遂焚薮而田。”该成语原意是焚烧山林来打猎,后引申为用极端手段获取短期利益,不顾长远后果的行为。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焚薮而田 |
拼音 | fén sǒu ér tián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 |
原意 | 烧毁山林以捕猎 |
引申义 | 用极端手段获取短期利益,不顾后果 |
二、成语解析
“焚薮”指的是烧毁森林或草木,“而田”则是指在田地里进行活动。古代的狩猎方式中,人们会先点燃山林,使动物惊慌逃窜,然后趁机捕杀。这种做法虽然能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猎物,但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属于一种短视行为。
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长期发展,甚至损害整体利益的做法。常用于批评那些只图一时之利、缺乏远见的人或政策。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批评政策 | 这项政策只顾眼前经济收益,实属焚薮而田,终将导致资源枯竭。 |
描述行为 | 他为了赚钱,不惜砍伐森林,简直是焚薮而田。 |
历史评价 | 古代一些统治者为了扩充军备,采取焚薮而田的方式获取资源,最终引发民怨。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
反义词 | 未雨绸缪、可持续发展 |
五、总结
“焚薮而田”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警示。它提醒人们在追求利益时,应注重长远发展,避免因小失大。无论是在个人行为还是国家政策中,都应保持理性和远见,防止走向短视和破坏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