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知识 >

不谋而合成语出处及典故介绍

2025-11-13 01:56:00

问题描述:

不谋而合成语出处及典故介绍,跪求好心人,别让我孤军奋战!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13 01:56:00

不谋而合成语出处及典故介绍】“不谋而合”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两个人或多方在没有事先商量的情况下,意见、想法或行动完全一致。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默契和共识,也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趋势。

以下是对“不谋而合”这一成语的出处、含义、用法及其相关典故的总结与分析。

一、成语释义

词语 不谋而合
拼音 bù móu ér hé
释义 指双方或多方在没有事先商量的情况下,意见或行为完全一致。
近义词 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异口同声
反义词 各执一词、各行其是、背道而驰

二、成语出处

“不谋而合”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人之相敬,贵相敬德。不谋而合,不言而信。”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了解,贵在彼此心意相通;人与人之间的尊敬,贵在品德高尚。即使没有事先商议,也能达成一致;即使没有言语交流,也能相互信任。

不过,更为广泛引用的版本是出自《晋书·王导传》:“时人咸谓‘王导有大勋于社稷,天下共仰’,然其志操清贞,不谋而合于人心。”

这表明“不谋而合”最初用于描述人物之间思想高度一致,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通用的成语。

三、典故背景

“不谋而合”的典故多来源于历史人物之间的默契合作或思想共鸣。例如:

- 王导与谢安:东晋时期,王导与谢安虽非同一派系,但两人在治国理念上常常不谋而合,为东晋政权的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 诸葛亮与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刘备虽未提前商议,但在战略、用人等方面多次达成一致,体现出“不谋而合”的默契。

这些典故反映出在历史背景下,人们在关键时刻往往因共同目标或理想而自然地走到一起。

四、使用场景与例句

使用场景 例句
描述观点一致 两位专家对问题的看法不谋而合,令人赞叹。
形容合作默契 他们虽然未曾商量,但行动却始终不谋而合。
表达共识 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最终决定共同推进项目。

五、文化内涵

“不谋而合”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蕴含着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契合与行为统一,是一种深层次的认同与理解。

六、总结

内容 说明
成语名称 不谋而合
出处 《后汉书》《晋书》等文献
含义 没有事先商量,意见或行动一致
典故 多源于历史人物间的默契与共识
用法 常用于描述观点、行动一致的情况
文化意义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与共识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不谋而合”不仅是一个生动的语言表达,更是中华文化中重视协调、共识与默契的重要体现。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用于描述团队协作、思想交流以及社会共识等多个领域。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