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不仁造句子】“麻木不仁”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对事物缺乏敏感和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或事情的变化无动于衷。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冷酷无情、漠不关心的人或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麻木不仁”既可以用来描述人的心理状态,也可以用来评价社会现象。
以下是对“麻木不仁”这一成语的总结与相关例句整理:
一、成语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麻木不仁 |
拼音 | má mù bù rén |
释义 | 形容人对事物反应迟钝,缺乏同情心,对他人痛苦无动于衷。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导性宽厚,虽有小过,亦不以为意,故能安其位,而人莫之怨也。”(虽非直接出处,但常用于形容类似态度)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人或群体对某些问题漠不关心。 |
近义词 | 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漠不关心 |
反义词 | 同情怜悯、感同身受、热心肠 |
二、造句示例
句子 | 说明 |
他对别人的苦难视而不见,真是麻木不仁。 | 表达对他冷漠态度的批评。 |
在灾难面前,有些人表现得麻木不仁,让人失望。 | 描述社会中部分人对公共事件的冷漠。 |
这个政策没有考虑到弱势群体的感受,显得十分麻木不仁。 | 批评政策制定者的缺乏同理心。 |
他虽然外表平静,但内心并非麻木不仁,只是不愿表露罢了。 | 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
社会如果长期麻木不仁,就会失去进步的动力。 | 从社会角度分析冷漠带来的后果。 |
三、使用建议
在实际写作或口语中,“麻木不仁”应根据语境合理使用,避免滥用或误用。它更适合用于正式或书面表达,尤其是在批评、反思或分析类文章中。若用于日常对话,可适当调整语气,以增强表达效果。
总之,“麻木不仁”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工具,更是一种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通过恰当的造句,可以更好地传达思想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