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故事简介】“乐不思蜀”是一个源自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常用来形容人安于现状、忘记故乡或过去的经历。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讲述了刘禅在亡国后的心态变化,也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故事总结:
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逐渐失去对国家的掌控,最终被魏国所灭。刘禅投降后被带到洛阳,司马昭对他进行了试探。刘禅为了保命,表面上表现得非常顺从,甚至在司马昭面前说:“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成语“乐不思蜀”,意指人在新环境中安于现状,忘记了旧日的故乡或过去。
然而,这一说法并非完全准确。据《三国志》记载,刘禅在面对司马昭时确实说了类似的话,但他的本意并非真的“乐不思蜀”,而是为了保全自己和百姓的生命,避免无谓的牺牲。因此,这个成语的背后,也包含着一种无奈与权谋的成分。
信息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出处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
| 出处原文 | “(刘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 成语含义 | 安于现状,忘记故乡或过去 |
| 历史背景 | 蜀汉灭亡,刘禅投降魏国 |
| 刘禅心态 | 表面顺从,实为保命之计 |
| 后世评价 | 多用于讽刺人忘本,也有争议认为其有无奈成分 |
| 文化影响 | 成为常用成语,常用于文学、影视作品中 |
总结:
“乐不思蜀”虽常被用作贬义,但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却远比字面意义复杂。刘禅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命运,也反映出乱世中政治家的生存智慧。了解这一典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成语背后的深层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