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斤计较出处于哪里】“斤斤计较”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对小事过于计较、不轻易让步。这个成语的来源和演变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到历史典故和语言发展。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总结“斤斤计较”的出处,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背景与含义。
一、成语“斤斤计较”的含义
“斤斤计较”字面意思是“对微小的事物过分计较”,引申为人在处理事情时过于挑剔、计较得失,缺乏宽容和大度。常用于批评别人在小事上纠缠不清、不愿妥协的行为。
二、成语“斤斤计较”的出处
关于“斤斤计较”的具体出处,学术界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普遍认为它源自古代文献中对“斤”这一计量单位的使用,以及对“计较”行为的描述。
1. 《汉书·东方朔传》
虽未直接出现“斤斤计较”,但有类似表达:“计利而忘义,贪小而失大。”这反映了古人对“计较小利”的批评态度。
2. 《后汉书·王符传》
提到“人多私心,斤斤于利”,表明当时已有“斤斤于利”的说法,与“斤斤计较”意思相近。
3. 《红楼梦》
在清代小说中,曾多次使用类似“斤斤计较”的词语,如“他为人最是斤斤计较”,说明该词在明清时期已广泛流传。
4.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中,“斤斤计较”被正式收录为成语,解释为“对无关紧要的小事过分计较”。
三、成语的演变与使用
时期 | 出处或文献 | 内容简述 | 含义变化 |
汉代 | 《汉书·东方朔传》 | 提及对利益的计较 | 强调对利益的执着 |
魏晋南北朝 | 《后汉书·王符传》 | “斤斤于利”出现 | 逐渐形成固定表达 |
唐宋 | 文学作品中偶见 | 如杜甫诗中提到“计较功名” | 用于文学描写 |
明清 | 《红楼梦》等小说 | 多次使用“斤斤计较” | 成语定型,广泛使用 |
现代 | 《现代汉语词典》 | 正式收录为成语 | 含义明确,用于日常表达 |
四、总结
“斤斤计较”作为一个常用成语,虽然没有明确的单一出处,但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对“计较小利”的批评。经过历代文人和文学作品的使用,最终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表达方式。它的使用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文化中对“宽容”与“大度”的价值观追求。
结语:
“斤斤计较”虽常带贬义,但在不同语境下也有不同的解读。理解其出处与演变,有助于我们在实际交流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避免误解或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