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这句诗表达了对忠诚之士的敬仰与哀悼,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死亡的一种豁达态度。
一、诗句原文及出处
项目 | 内容 |
诗句 |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出处 | 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 |
作者 |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
二、诗句释义
“青山处处埋忠骨”意思是:无论哪里的青山都可以成为忠臣烈士的安息之地。
“何须马革裹尸还”则表示:何必一定要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家乡安葬呢?也就是说,即使战死沙场,也可以就地安葬,不必非要回乡。
整句话的意思是:忠烈之士死后,可以安葬在任何地方,不一定要回到故乡,只要他们为国捐躯,就值得被铭记和尊重。
三、诗句背景与含义
龚自珍生活在清朝中后期,当时社会动荡,国家积弱,他忧国忧民,常以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首诗正是他抒发胸中块垒之作,也反映了他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马革裹尸”最早出自《后汉书·马援传》,讲的是东汉名将马援征战沙场,临终前要求用马皮包裹遗体,不回故乡安葬。后来,“马革裹尸”便成了英勇牺牲的象征。
四、现代意义
在今天,这句诗依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不仅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也传达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非形式上的归宿。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怀家国,就值得被铭记。
五、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句子来源 | 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 |
原文 |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释义 | 忠烈之士可安葬于任何地方,不必回乡 |
“马革裹尸”的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 |
现代意义 | 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强调精神与奉献的价值 |
情感基调 | 壮烈、悲壮、豁达 |
六、结语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无需在意身后如何,只要生前无愧于心,便足以流芳百世。这种情怀,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