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知识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翻译

2025-07-29 07:38:56

问题描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翻译,求路过的大神留个言,帮个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9 07:38:56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翻译】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关于教育方法的重要论述。这句话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教师的适时引导之间的关系。

1. “不愤不启”:学生如果没有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愤),就不去启发他。

2. “不悱不发”:学生如果没有经过深入思考而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悱),就不去开导他。

3.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不能从一个例子中推及到其他类似的情况(即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那么就不再重复教导。

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二、翻译与解析表格

原文 翻译 解析
不愤不启 如果学生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不去启发他。 学生必须先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才能接受老师的启发。
不悱不发 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无法表达,就不去开导他。 教师应等待学生自己思考后提出疑问,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如果学生不能从一个例子中推及其他情况,就不重复教导。 强调学生应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否则教师将不再重复讲解。
则不复也 就不再继续教下去。 教学应注重效率,避免无效重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三、教学启示

这段话不仅适用于古代教育,对现代教学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在学生有兴趣时进行引导,而非强行灌输知识。

-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能力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

- 避免机械重复:若学生未能掌握核心思维方法,重复讲解可能收效甚微。

四、结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仅是孔子的教学智慧,更是对现代教育的一种提醒:真正的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当学生真正“想明白”时,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