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失荆州是什么时候的典故】“大意失荆州”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讲述了关羽因轻敌大意而失去荆州的重要战略要地,最终导致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的悲剧。这个典故不仅反映了关羽的性格缺陷,也揭示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与军事局势。
一、
“大意失荆州”发生在东汉末年,具体时间是在公元219年左右。当时,刘备夺取益州后,任命关羽镇守荆州。然而,关羽在面对东吴和曹魏的夹击时,未能妥善应对,最终因疏忽大意,被东吴偷袭成功,丢失荆州,自己也被俘杀。
这一事件成为三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蜀汉由盛转衰的开始,也对后续的三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关键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典故名称 | 大意失荆州 |
出处 | 《三国演义》(小说) |
历史背景 |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 |
时间 | 公元219年左右 |
主要人物 | 关羽、吕蒙、曹操、孙权 |
事件经过 | 关羽镇守荆州,因轻敌大意,未防备东吴,被吕蒙偷袭,失去荆州,最后败走麦城被杀 |
影响 | 蜀汉失去重要战略要地,国力受损;东吴巩固江南势力;为后来的三国局势埋下伏笔 |
启示 | 谨慎、防范于未然的重要性;轻敌易败 |
三、补充说明
虽然“大意失荆州”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但在历史上也有其依据。据《三国志》记载,关羽确实在荆州之战中被东吴击败,但并非完全因“大意”,而是由于战略失误与多方压力所致。因此,这一典故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描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教训。
通过了解“大意失荆州”的背景与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战略博弈与人物性格对历史走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