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的典故】“韦编三绝”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钻研的精神。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一、典故来源
“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如下:
>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这里的“韦编”指的是用皮绳串起来的竹简,“三绝”是指多次断开,说明孔子在研读《易经》时非常认真,反复阅读,以至于将书的皮绳都磨断了三次。
二、含义与寓意
“韦编三绝”不仅仅是一个描述读书刻苦的成语,更象征着一种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有不断钻研,才能有所成就。
三、总结对比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史记·孔子世家》 |
含义 | 形容读书勤奋、刻苦钻研 |
韦编 | 用皮绳串起的竹简 |
三绝 | 皮绳多次断裂,表示反复阅读 |
寓意 | 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
现代应用 | 用于赞美他人勤奋学习或研究精神 |
四、延伸思考
“韦编三绝”不仅是古代学者的写照,也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海量的知识,我们更需要像孔子一样,保持专注与耐心,深入钻研,而不是浅尝辄止。
无论是在学业、工作还是个人成长中,“韦编三绝”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践行。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往往来自于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