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断字的成语有哪些】在汉语中,“断”字常用于成语中,表示“中断、断裂、断绝”等含义。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反映了古人对事物变化和关系的理解。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带有“断”字的成语,并附上简要解释和出处。
一、总结
“断”字在成语中多用于描述事物的中断、断裂或关系的终止。这类成语既有形容行为的果断,也有描述状态的破裂。通过了解这些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汉语的表达方式。
二、带“断”字的成语汇总表
成语 | 解释 | 出处/来源 |
断章取义 | 不顾全篇内容,只截取其中一段来说明问题 | 《左传》 |
破釜沉舟 | 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 《史记·项羽本纪》 |
削足适履 | 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或违背原则 | 《韩非子》 |
一刀两断 | 形容干脆利落地解决问题 | 《宋史》 |
风流云散 | 比喻人或事物像风一样消散,没有踪影 | 《后汉书》 |
走投无路 | 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 《水浒传》 |
三三两两 | 形容人或物零零散散,不成规模 | 《红楼梦》 |
停顿不前 | 比喻做事停滞,没有进展 | 现代汉语 |
前途无量 | 比喻未来有希望,前途光明 | 现代汉语 |
割舍不下 | 指难以放弃或放下某种情感或事物 | 现代汉语 |
三、结语
“断”字在成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可以表达行为上的果断,也可以描述状态上的断裂。掌握这些成语,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在日常使用中,合理运用这些成语,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