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春归无觅处原文及译文】“长恨春归无觅处”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此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无法寻回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留恋。
一、原文与译文总结
内容 | 原文 | 译文 |
诗句 | 长恨春归无觅处 | 总是遗憾春天已经过去,再也找不到它了 |
出处 | 《大林寺桃花》 | 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
背景 | 白居易游览庐山大林寺时,看到桃花盛开,感叹春光易逝 |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情感 | 表达对春天短暂的惋惜和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 | 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
二、诗歌背景与赏析
《大林寺桃花》是白居易在元和十二年(817年)所作,当时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心情低落。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庐山大林寺中见到桃花盛开,春意盎然,触动了他的情怀,于是写下这首诗。
全诗如下:
> 人间四月芳菲尽,
> 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
> 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通过对比山下与山上的花期差异,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与惊喜。最后一句“长恨春归无觅处”,正是诗人对春光易逝、无法挽回的深深感慨。
三、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全诗仅28字,却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 对比手法:通过“人间”与“山寺”的对比,突出山中春色的独特。
- 情感真挚:诗人以个人感受出发,引发读者共鸣。
四、结语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仅是对春天的怀念,更是对生命短暂、美好易逝的感慨。白居易以自然之景写人生之思,使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情感表达来看,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