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入而不自得是什么意思】“无入而不自得”出自《礼记·大学》,原文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而“无入而不自得”则常被理解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安然自得”,强调一种内心平静、不为外境所动的修养境界。
一、
“无入而不自得”是一种人生境界,指的是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遭遇何种境遇,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安宁与满足。它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心理的稳定,而不是依赖外部条件来获得快乐或满足感。
这一思想源自儒家经典,体现了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无入而不自得”可以理解为:面对顺境不骄,面对逆境不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礼记·大学》 |
原文 | “无入而不自得”(常引申为“无论身处何地,皆能安然自得”) |
含义 | 指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定与满足 |
核心思想 | 强调内在修养与心理平衡,而非依赖外在条件 |
适用范围 | 个人修养、生活态度、处世哲学 |
现代意义 | 面对压力、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信 |
相关概念 | 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宠辱不惊 |
实践方式 | 修心养性、自我调节、提升内在素质 |
三、结语
“无入而不自得”不仅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值得我们去实践的生活智慧。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压力和诱惑,学会“无入而不自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起伏,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